英雄联盟外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)

行业新闻

配图 | 中国篮球为何频频上演全武行?暴力冲突何时休?

CBA联赛第28轮,浙江广厦与广东宏远的比赛中爆发大规模冲突,双方球员扭打成一团的画面在社交媒体疯传。这已是本赛季第5次公开记录的球场暴力事件,中国篮协开出的罚单累计金额突破百万。当篮球场变成格斗场,我们不得不追问:职业联赛的底线究竟在哪里?

 

【球场暴力已成联赛顽疾】
2023-24赛季CBA官方数据显示,开赛至今因冲突开出的罚单同比上涨40%,其中11月上海vs江苏的群殴事件导致5名球员禁赛。更早的2016年,辽宁与四川的总决赛后甚至爆发球迷互殴,直接惊动公安部介入。这些事件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:从球员到球迷,部分人将胜负情绪凌驾于体育精神之上。

配图1



笔者曾现场目睹某次冲突全过程:一次普通犯规后,防守球员突然推搡对手颈部,裁判哨声完全被叫骂声淹没。职业球员尚且如此,基层比赛更触目惊心——去年全国U17锦标赛中,某地方队教练竟指挥队员"以牙还牙"。

配图2



【规则漏洞助长戾气】
现行CBA纪律准则存在明显缺陷:累计4次违体犯规才自动停赛,相当于变相允许3次"免费恶犯"。对比NBA的零容忍政策,我们的处罚更像隔靴搔痒。2022年NBL联赛河南对广西的恶性斗殴事件,最终仅对涉事球队罚款10万元,这个数字甚至不及外援单场奖金。

配图3



裁判尺度不一更是导火索。同一轮联赛中,张镇麟的争议扣篮挑衅仅被警告,而王哲林相似的庆祝动作却吃T。这种双重标准让球员积怨加深,某匿名球员透露:"既然裁判控不住场,我们只能自己解决。"

【商业利益扭曲竞技本质】
资本涌入让联赛火药味更浓。某品牌方负责人私下承认:"冲突视频的传播量是普通集锦的8倍。"部分俱乐部甚至默许球员"强硬表现",因为暴力标签能带来话题度。数据显示,发生冲突的场次网络热度平均暴涨300%,这种畸形的流量经济学正在腐蚀体育精神。

青少年梯队培养同样被功利心污染。北方某青训基地的墙上赫然写着"宁可犯规也别失位"的标语,12岁孩子接受采访时说:"教练说NBA的格林就是靠这个拿冠军的。"当赢球哲学变成不择手段,技术较量自然退化为肢体对抗。

改变需要多管齐下:篮协应借鉴国际篮联的"录像回溯追罚"机制,对挑衅动作实行赛后追加处罚;俱乐部需将体育道德纳入合同条款,与奖金直接挂钩;媒体更该停止放大冲突画面,转而聚焦技术分析。记住乔丹的名言:"篮球是用手打的,不是用拳头。"

最新资讯